我院自2008年创立以来虽时间尚短,但在教育部近年来提出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号召的大好形势下,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已成为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确立了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体系。然而,在我院高职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其中课程考试环节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尤其值得关注。为充分发挥作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公共基础课在我院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基础部就公共基础课程的考试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制定了相关的办法。
公共基础课考试改革的措施:
科学的考试方法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能全面衡量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情况,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公共基础课程考试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切实转变考试观念,树立适应我院职业教育的考试观。考试观念应从单纯的看重考试,以一次考试的成绩来衡量学的效果,转变为不但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即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并重。以考试来促学促教,推动学生全面提升素养和能力,突出考试的诊断性和发展性功能,以使考核成为发现问题、改进教学,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二方面:公共基础部承担全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任务,本学期共开设四门公共基础课,分别是:高等数学、大学体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普通话。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采用多样化、综合性的考核模式,其中,高等数学属于理论类课程;大学体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属于理论+实践类课程;普通话属于理实一体化课程。下面我就高等数学和思想道德修养为例来阐述下我部的课程考核改革的具体做法:
举例1:《高等数学》属于理论类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成绩和终结性考核成绩各占50%的评价模式,学期总成绩=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50%。
平时性考核,具体的考核内容、细则及实施办法
1、出勤(10分),全勤得10分
(1)旷课一次扣1分;
(2)迟到、早退一次扣0.5分;
(3)请假(有假条证明)不扣分;
(4)全期缺课达到三分之一者不准参加期末考试。
2、作业情况(10分)
旷交一次扣2分,然后再按照作业质量高低即认真程度进行适当加减分。
3、课堂表现(10分)
(1)上课睡觉,一次扣1分;
(2)扰乱课堂秩序,视情节扣1-3分;
(3)上课讲话、玩手机,一次扣1分;
(4)课堂认真听讲,大胆发言,大胆上台做题等,可以适当加2-5分。
4、单元测试(10分)
每章结束后,采用随堂测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每次测验分值均为100分,然后再按照相应比例折合成单元测试总成绩10分。具体时间、内容及按照比例折合后的分值见下表:
考试章节
| 考试时间
| 考试内容
| 折合后的分值
|
第一章
| 10.17-10.23
| 函数、极限与连续
| 3分
|
第二章
| 11.28-12.4
| 导数与微分
| 4分
|
第三章
| 12.19-12.25
| 导数的应用
| 3分
|
5、数学小论文(10分)
书写数学小论文要求:字数600字左右,内容:可以是一个章节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也可以是探讨数学与自己专业的文章、还可以是自己学完某个知识点后的心得体会。根据完成的态度以及内容的完整性、创新性给分。
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可以尝试新的考试方式,如“一页开卷”考试模式,即允许学生在考试时携带一张A4 纸,在这张纸上写下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知识点或典型例题解法,考试结束时,这张纸连同考卷一起上交,并且这张纸上所记录的内容也将被阅卷老师作为打分的一项参考。这种考试办法,减轻了学生心理压力,不用再死记硬背那些数学公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举例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属于理论+实践类课程,课程考核方式分为两个方面,其中第一方面为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60%;第二方面为终结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40%。
形成性考核 (总分60分)
1、课堂考核 (20分)
1.1出勤:10分
(1)迟到、早退一次扣除1分。
(2)缺席一次扣除2分,缺席三次及以上课堂考核分为0分。
1.2课堂表现:10分
(1)课堂中做与课堂无关行为或违纪行为一次扣除1—3分。按次累加,无底线。
(2)课堂中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形成自主有效发言每次加1分,上限10分。
2、实践考核(40分)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功能和作用主要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施加影响,使其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内在心理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过程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以便提高课程的实效性。秉承这一宗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设立实践教学考核环节。本学期实践考核环节共四次,以小论文、摄影、社会调查和演讲等四种形式进行。
(1)考核一
考核时间:2016年9月12日——2016年9月18日
考核内容:以“畅想大学生活”为主题写一遍小论文,谈谈你心目中的大学,怎样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分值:5分
评分标准:内容切合实际、思想积极向上、情感真挚,3分;字体干净工整、卷面整洁,2分;字数500字以上,1分。
(2)考核二
考核时间:2016年10月10日——2016年10月16日
考核内容:以最美的瞬间为主题的摄影展示,分小组向大家描绘图片或者视频背后的故事,传递真、善、美。
分值:10分
评分标准:
小组合作性(3分):本活动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限时8分钟,其成员必须各司其职(强调团队合作意识)。
制作(艺术性)(4分):摄影作品反映的思想应积极向上,符合学生的思想特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社会现象,背景音乐是否符合剧情以及渲染气氛的需要等,原创的摄影作品将酌情加分。
故事感染力(思想性)(3分):发言人在对摄影作品进行展示过程中对图片或者视频的描述,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展示是否能够给大家带来心灵上感触或者共鸣。
评分表
班级
| 组名
| 小组合作性
(3分)
| 制作
(4分)
| 故事感染力
(3分)
| 总分
|
| | | | | |
(3)考核三
考核时间:2016年10月31日——2016年11月6日
考核内容:社会调研
分值:15分
社会调研细分为提交计划、形成报告和实践汇报三个部分。
提交计划(5分)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调研计划,自主选取或者任课教师指定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调研课题。
选题评分标准:选题适度3分, 调研思路清晰4分, 调研意义3分。
形成报告(5分)
要求学生在任课教师进行课题审批后实行调研活动,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形成结论。
报告评分标准:独创性5分,报告的文字表现力5分。
调查报告提交说明:调查报告必须手写,用A4纸统一装订,注明系别、班级、姓名、学号;每篇调查报告字数不少于1000字;以班级为单位交给任课教师。
实践汇报(5分)
主要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就社会调研形成的结论在实践汇报课上进行汇报,要求以演讲、结合短剧、辩论表现手法,也可独立进行模拟情境展演。此项目一方面考核学生进行社会调研的能力以及思考的敏锐度,另一方面则考核学生集体协作的能力。
实践汇报评分标准:提出实践汇报申请:1分;实践汇报人员合理分工合作:1分 ;能够脱稿进行实践汇报,汇报内容基本完整:2分 ;实践汇报形式多样:1分;
(4)考核四
考核时间:2016年10月31日——2016年11月6日
考核内容:以“怎样理性爱国”为主题进行演讲比赛
分值:10分
演讲方式:以小组为单位,6—8人为一组,确定演讲具体题目,小组合作讨论演讲内容,并推选出一人作为代表演讲。所有组演讲完毕,评选出优秀组。
评分标准:
演讲内容:5分。紧扣主题、充实生动、积极向上
语言表达:2分。语言规范,口齿清楚。发音标准,语调自然
演讲技巧:2分。表达生动,体态语言和表演技巧运用贴切
仪表形象:1分。衣着整洁得体,仪表大方
评分表
班级
| 组名
| 演讲内容
(5分)
| 语言表达
(2分)
| 演讲技巧
(2分)
| 仪表形象
(1分)
| 总分
|
| | | | | | |
终结性考核(总分40分)
终结性考试是在形成性考核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的一次全面检测,总结性考核议论文的形式进行,要求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所学知识及自身思想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第三方面:以就业为导向,考试内容体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分备注:
1、论文确认为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不超过15分。
2、完篇而字数不足的,正常赋分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超过30分。
论文提交说明:论文必须手写,用A4纸统一装订,注明系别、班级、姓名、学号;每篇论文字数不少于2000字;以班级为单位交给任课教师。
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考试内容的改革,为就业打基础,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理念,改变以前只重视学生学业成绩、忽视学生非学业素质发展的状况,全面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具体来说,公共基础课的考试内容应在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同时,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先,要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考题时,除测查学生学业成就外,还应重视考查学生面对真实情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题目,以便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其次,考核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要关注其得出结论的过程,以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既考查知识,又考查能力和素质,并将能力、素质的测试分数按适当比例计入考试总分,这将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中社会对具有综合素养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最后,公共基础课的考核内容还要依据学生的专业背景有所取舍和侧重,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
第四方面:建立全方位、开放、科学的课程考核结果评价体系,积极搜集学生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
我院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根据这一目标,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而最终的评价应指向实现这个教育目标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个过程,因为素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然后才会达到质的飞跃。因此,考核评价应联系学生的行为表现,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内与教学目标相关的行为表现的全过程,做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进行考核评价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强考试成绩分析和试题质量分析,以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检查教学过程中的弱点,突出教学的亮点,达到以考促教的作用。对于学生,可以检查自身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总结经验,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以考促学。
基础课考试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牵一发而动全局,它的顺利实现需要其他方面的改革相辅助和支持,如教学模式改革、教材改革等等,要将各项改革统一于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教学目标。此外,公共基础课教师作为考试改革的主力军和实践者,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与理论功底,朝着“双师型”教师方向努力,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而且要培养相关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把握和驾驭新的考试模式,从而使考试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